第四节 剃发令

东林党魁钱谦益以南明重臣身份举城投降时,曾告知清军统帅豫亲王多铎道:“吴地民风柔弱,飞檄可定,毋须再烦兵锋大举。”意思是江南民众不会激烈抵挡清军。

事实也如钱谦益所言,清军占领南京后,派出使者招抚江南各地,南直隶各府县大多纳土投降,各地乡绅还在城墙上大书“顺民”二字,清军由此顺利控制了江南。清廷以为大局已定,下令多铎等回师北京。偏偏在这个时候,摄政王多尔衮下了一道态度强硬的“剃发令”,下令所有汉人必须剃发:“文武军民一律剃发如满族式样,不从者治以军法。”(清豫王多铎占领南京后,特意发布过公告:“剃头一事,本国相治成俗。今大兵所到,剃武不剃文,剃兵不剃民,尔等毋得不遵法度,自行剃之。前有无耻官员先剃求见,本国已经唾骂。特示。”然一月后,事情便起了变化,盖因为汉人降臣孙之獬的一纸奏疏。孙之獬为明天启年间进士,清军入关时,他带头剃发迎降,清人授其礼部侍郎。当时天下未定,清廷允许明朝降臣上朝时仍着明朝衣冠,只是满、汉大臣各站一班。孙之獬入朝时,欲入满班,满人因其为汉人,不受。孙之獬大窘,不得已回归汉班时,汉人恨他主动剃发,过于逢迎求宠,不予接纳。孙之獬恼羞成怒,遂上奏道:“陛下平定中国,万事鼎新,而衣冠束发之制,独存汉旧,此乃陛下从中国,非中国从陛下也。”顺治皇帝当时年仅七岁,朝政大事全裁于摄政王多尔衮之手。早在入关前,满人大学士希福曾以辽、金、元三朝史料警示多尔衮,要防止上层“汉化”,孙之獬这封奏疏,适时挑起了多尔衮的警觉之心,于是下“剃发令”,想先从形式上消除“汉化”的潜在危险。时人均认为孙之獬是“剃发令”的罪魁祸首,“江南百万生灵,尽膏草野,皆之獬一言激之也。原其心,止起于贪慕富贵,一念无耻,遂酿荼毒无穷之祸”。后孙之獬被罢职为民,遣还老家山东淄川,恰好赶上谢迁起义。谢迁攻入淄川城后,愤怒的民众将孙之獬全家百口一并杀死,“皆备极淫惨以毙”。孙之獬本人则被五花大绑,五毒备下,头皮上被戮满细洞,人们争相用猪毛给他重新“植发”,行刑十数日后,才把他的一张臭嘴用大针密密缝起,肢解碎割而死。但没有人同情孙氏之遭遇,就连投降仕清的汉人大臣也幸灾乐祸地道:“嗟呼,小人亦枉作小人尔。当其举家同尽,百口陵夷,恐聚十六州铁铸不成一错也!”)

“剃发令”下达后,处处可见清军兵勇带着剃头匠,挑着担子巡行在城镇乡村,担子上挂着“留头不留发,留发不留头”的粉牌,见人便捉,再强行剃发,留金钱鼠尾辫。

中国以家族宗法为根本,因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”,“衣冠束发”是汉人的外在标志,延续了几千年。剃发令一出,触及了汉人士民的底线,“而中原之民,无不人人思挺螳臂,拒蛙斗”,风起云涌的抗争就此而起,原本已经降服的地区纷起反抗,江南大地顿时陷入血雨腥风之中。

清江阴知县方亨到任后,第一件事便是令书吏书写告示,令百姓剃发。书吏写到“留头不留发,留发不留头”一句时,义愤填膺,将笔扔到地上,道:“就死也罢!”当场辞官离去。消息很快传遍全城,人们群情激愤,均不肯剃头。

方亨大为恐慌,忙派人上报常州府,请求派兵来,“多杀树威”。信使出城时被民众截获,江阴百姓遂自发组织起来,将方亨逮捕,推原任典史阎应元为首,以“大明中兴”为旗号,正式反清。

阎应元入城后,盘点了全城户口人数,挑选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民兵,分派到四门守城。

清军很快得到消息,统帅多铎根本没有将江阴小城放在眼中,派出三百人马前去镇压,结果三百人被阎应元率领的军民尽数全歼。

多铎大为愤怒,再派明降将刘良佐进攻江阴。刘良佐原为江北四镇之一,曾被弘光皇帝封为广昌伯,清军南下时不战而降。他麾下有数万军队,尽是南明精锐,包围江阴县城后,却是屡攻不利。刘良佐亲自到城下劝降,阎应元掷地有声地道:“有降将军,无降典史!”

多铎见刘良佐久攻江阴不下,又派恭顺王孔有德“率所部兵协攻”,接着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领满洲兵携带红衣大炮助攻。阎应元率领军民在极度不利的状况下扼守危城,坚持了八十天后,终被清军红衣大炮轰塌城东北角,城墙崩塌,城池由此而破。阎应元负伤后投湖自杀,被清军及时从水中拖出,因不肯投降遇害。

清军出于报复目的,大肆屠城,两日后才“出榜安民”,此时,江阴城中百姓仅剩“大小五十三人”,将近七万军民死于清军的血腥屠杀中。然在江南各地望风披靡之时,阎应元以微末小吏的身份,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,临危不惧,力战强敌近三月之久,实在是南明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。时人有对联扬江阴百姓的英勇牺牲精神:“八十日戴发效忠,表太祖十七朝人物;六万人同心死义,存大明三百里江山。”

在江阴百姓抗清同时,嘉定也因抗拒剃发而起兵。当地乡绅侯峒曾带领儿子侯玄演、侯玄洁,联合进士黄淳耀及其弟黄渊耀号召民众反清复明,于城上树立白旗,写着“嘉定恢剿义师”。

清吴淞总兵李成栋闻讯率五千精兵来攻。李成栋原是明将高杰部将,后投降清军,其人骁勇善战,部属也多为精锐。而侯峒曾等人率领的只是临时组织起来的农民,人数虽众,却没有作战经验,稍一交锋,便被击溃。李成栋又以红衣大炮轰城,很快就攻破嘉定,侯峒曾等人尽数遇害。

李成栋因亲弟死于攻城之中,野蛮报复,下令屠城。清军“家至户到,小街僻巷,无不穷搜,乱草丛棘,必用长枪乱搅”,连一草一木也不放过。亲历者朱子素有《嘉定屠城略》记录其事:“市民之中,悬梁者,投井者,投河者,血面者,断肢者,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,骨肉狼藉。”

大屠杀持续了整整一天,有三万多人遇害。之后,这支拖着大辫子的汉人军队,带着抢掠的约三百船财物,志得意满地离开了嘉定。

嘉定的劫难还没有结束。李成栋撤退后,幸存者开始陆续回到城中。诸人见到如此惨状,愈加仇恨清廷,遂在一名名叫朱瑛的义士领导下,重新集结了两千多人,杀死了清廷委派的官吏。新县令浦嶂侥幸逃脱后,奔去向李成栋求助,又引清兵杀回嘉定,见人就杀,再放火焚尸,嘉定又惨遭“二屠”。

二十天后,南明将军吴之番率部攻入嘉定,击溃了城中的清兵。不久,李成栋整军反扑,第三次破城,不仅将吴之番及其部属砍杀殆尽,还顺带屠杀了刚入嘉定避乱的两万民众。嘉定再度血流成河,是为历史上著名的“嘉定三屠”。

尽管江阴、嘉定等地的抗清均以惨败而告终,但这一系列的自发抗清运动多少牵制了清军的进军,从而给南明其他抵抗力量的组建赢得了时间,尽管这也不一定是明朝的转机,但至少人们怀抱了期望。